第112章黑幕!提前出现的会试金榜登科录
半个时辰后,内阁值房。
张居正翻阅着书案上堆积如小山般的奏疏,面带烦闷。
州县官困境,令他这几日都未曾睡好,甚至已经考虑要不要依照沈念所请:废常例,增俸禄,加公用钱。
他深思熟虑之后。
最终觉得沈念之策牵扯过大,又涉及祖制,当下还不能动,也动不了。
至于许多官员所请的特例擢升、减负等,他也思考过,但总觉得有缺陷。
州县官与其他官员最大的不同是:州县官须久任。
州县官乃亲民之官。
唯有久任,才能了解地方民生,才能做好诸如水利、学校、道路等长期推进才能做好的事情。
九成以上的州县官,就应一辈子都处于州县,在百姓中间发光发热,若因做得好将他们擢升,反而会出现用才不当。
这一点儿,张居正已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
……
就在这时。
张居正突然翻阅到一份奏疏,低头一看,署名为翰林院编修沈念。
“这个沈子珩,此次怎么如此拗,已被禁足,竟还要言州县官之事!”
张居正一边斥责,一边翻阅着沈念的奏疏。
突然。
张居正的脸色变了,由皱眉状变成了狂喜状。
“哈哈,子珩,实乃老夫最得意之门生也!”张居正轻捋胡须,脸上露出了笑容。
沈念这道奏疏名为:《州县官改良疏》。
他所提的解决州县官困境之策,与书案上的这些奏疏全然不同。
其核心思想是:不能惯着。
核心内容则有两点。
其一。
沈念在小万历上次批复的“有进士用进士,无进士用举人”后面又追加了一句话。
“有进士用进士,无进士用举人。拒任者,勒令回籍,不录京官。”
意思很明显——
拒任州县官者,回家听用,朝廷再次任命,定是外放,而非京官。
这将使得许多幻想着“宁为七品京官,不作一县之宰”的储备官员愿望落空。
单有这一策,自然不行,沈念的高明之处在于第二策。
其二。
沈念恳请明年会试增加录取名额,且注明了缘由:为备州县官人选而增额。
这种增额,并非沈念独创,而是早有惯例。
一般新皇帝即位、朝廷缺才、皇嗣诞生等,朝廷都有可能增加会试的录取名额。
其中。
在正德八年,朝廷便有为“备知州、知县人选”而增额的先例。
大明会考,参与人数常年维持在三千到五千人之间,而录取的人数约在300人左右。
像万历二年,应试者近4500人,录取者为三百人整。
今年增额,则录取人数至少会有400人。
初入仕途的官员们,大多还是愿意担任州县官的。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
相当于告诉所有拒任州县官的官员:你不做,自然有人做。
张居正还是较为喜欢任用提拔年轻官员的。
他对沈念之策甚是认可。
朝廷可以向百姓妥协,因为百姓养着朝廷,但绝不能向官员妥协,因为是朝廷养着官员。
……
张居正的效率非常高。
当日便将此策汇禀给了小万历,小万历欣然同意,批阅后,便将此策下发到了京师的各个衙门。
吏部尚书张瀚的效率也非常高,当即对京师那些候补等待肥缺的官员再次任命。
拒任者。
无论是称病还是称事,都勒令返乡候职,否则廷杖二十起。
那些“挑肥拣瘦”和想着“坐地起价”的官员们顿时都没了脾气。
论精气神,他们远远不如明年新入仕途的那群进士们。
于是,纷纷接受任命,表示愿意外放做州县官。
与此同时。
中书舍人周彦和大理寺评事王昭临还未曾主动请缨,便接到了吏部的调令。
一个前往西北,一个前往东南,皆是穷苦之地,皆是担任县令。
这种职位调动,看似平调,但待遇要比京官差劲许多,他们至少要在州县待上五年,并且若做的不好,还会被一撸到底。
二人抱头痛哭。
悔恨不该在沈念面前称愿意外放,然后骂了沈念足足一夜。
不出意外。
沈念这道《州县官改良策》又会得罪一大批八品、七品、六品的地方官员,外加他的《安民策》已得罪了大量地方官。
日后,沈念若犯了错或被人抓到什么把柄,这些被他得罪过的官员绝对会火上浇油,倾力弹劾沈念。
但沈念根本不在乎。
他为官奉行的从来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那一套,而是:为了不苦一苦百姓,只能苦一苦官员。
沈念能想出此策。
并不是他比别的官员都聪明,而是他不惧得罪天下官员。
他的出发点就是:能苦官员就不苦百姓。
当然,也有因此策而高兴的。
明年参加会试的一众举人们都甚是欢喜,皆认为朝廷增额后,自己定然能高中。
……
转眼间,到了腊月份。
临近年关,京师变得愈加热闹起来。
参加明年春闱会试的举人们,陆陆续续来到了京师。
拥有举人身份的,大多都不太差钱。
即使手里没钱,也会有商人资助,或通过担任学正、教谕,已赚得了一些钱。
更有一些未婚举人,成了许多富商眼里的香饽饽,拿出的嫁妆,足以抵得上沈念二十年的俸禄。
一些经不住诱惑的举人,便直接承诺做倒插门女婿了,只要考中进士,便能成婚。
当下,举人们俨然已是京师内前往茶楼酒肆消费的主力军。
……
腊月初一,清晨。
冬风凛冽,天气尤为寒冷。
崇教坊内。
一群群待考的举人前往文庙祈福,盼着孔老夫子能保佑他们高中进士。
此乃惯例。
每逢初一十五,文庙总是挤满了人,甚至有带着七八岁的孩子来祈福日后能高中状元的。
就在这时。
一名举人望向文庙东墙的墙壁,惊讶道:“那……那墙上贴的什么”
十余名举人皆朝着文庙的东墙望去,赫然发现墙上张贴了足足有十余页信纸,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