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 第112章 黑幕!提前出现的会试金榜登科录

第112章 黑幕!提前出现的会试金榜登科录(2 / 2)

这里并非文庙的公告墙,是禁止任何人在墙壁上涂抹与张贴告示的。

众举人对此甚是好奇,当即都奔了过去。

当看到信纸上的内容时,所有人都傻眼了。

信纸最上方的标题是:万历五年春闱会试登科录。

要知,当下是万历四年,明年的会试还未曾开考,怎可能会有登科录呢

显然是假的。

接下来的名单,更让举人们都倒吸一口凉气。

一甲三名。

状元:张嗣修,首辅之子。

榜眼:沈懋学,宣城名士。

探:吕兴周,次辅之子。

二甲:

苗朝阳:山西河曲人。

荆州士:山西临晋人。

刘敏宽:山西安邑人。

张养蒙:山西泽州人。

李宏道:山西襄陵人。

李植:山西大同人。

……

这份名单并未将会考录取名单罗列完整,仅有三甲三人,二甲三十八人。

这一刻。

举人们皆看出了这份名单是要表达什么。

首先。

一甲三人,有两人都是内阁阁臣之子,而家境一般的沈懋学之所以能位列其中,是因其才名在外,将其放在两位阁臣之子的中间,是为了衬托科举的公正性。

其次,二甲三十八人均为山西人。

是因自永乐二年之后,阁臣出任主考官乃是惯例,而这一届,张居正与吕调阳因儿子考试而避嫌,主考官自然是张四维。

山西籍官商抱团发展,天下皆知,故而张四维定然会优先录取山西举子。

这份名单是在表达科举的不公。

是讽刺明年会试,朝廷定然会为两大阁臣的儿子徇私,张四维必定会优先录取山西举子。

墙壁之上,足足有十余份名录,一模一样,非刻印,而是手书。

“这……这……这到底是谁写的,太有勇气了,他……他是不要命了吧!”有举子喃喃说道。

依照《大明律》。

伪造朝廷公文,轻则杖一百,流三千里,重则处以斩刑。

虽然这份名单一看就是伪造的,但涉及讥议朝廷科举不公,若被抓住,大概率就是斩刑。

就在这时。

街道上巡逻的五城兵马司的官兵围了过来。

当他们看到墙壁上的《万历五年春闱会试登科录》后,当即将其全都揭了下来,然后问询周围举子,谁是张贴者。

众举子皆不知。

片刻后。

五城兵马司的人离开后,众举人们看了看墙面,又看了看彼此,互相点了点头。

这个点头。

意味着不出半日他们便要将这份《万历五年春闱会试登科录》传遍京师的街头巷尾。

举子们都是聪明人,皆知晓此登科录上的情况极有可能成真。

任意一个因仗势而高中进士的举子,都有可能挤掉他们的进士名额。

他们自然想着将此事闹大,让朝廷不敢如此做。

……

近黄昏。

这份《万历五年春闱会试登科录》已传到了京师的各个衙门。

自然而然,也传到了沈念的手中。

沈念看后。

第一个念头是:伪造此登科录者俨然就是不想活了。

此乃死罪。

第二个念头是:此人伪造此登科录,并非无中生有,不出意外,张居正之子张嗣修与吕调阳之子吕兴周,定然能中进士,且张嗣修真有可能是一甲。

张居正根本就无须暗中示意。

小万历若知张嗣修不是一甲,定然会在殿试中让他变成一甲,甚至是状元。

因为在小万历眼里,此举是对张居正功绩的认可。

另外,张四维若为主考官,肯定会对张嗣修和吕兴周徇私,因为海瑞正在调查他,他急需以此让张居正与吕调阳欠他一个人情。

至于山西举子将会被优先录取,也是大概率事件。

此刻的沈念,突然觉得此“假登科录”的出现,并非是坏事,没准儿能使得明年的科举更加公正。

同时。

他很好奇舍命伪造这份榜单的到底是什么人,是不是今年的举人

他又不想此人被抓住。

在京师各个衙门官员都在讨论此事时,民间的街头巷尾都议论疯了。

书生们都知晓此事涉及自身仕途,故而将此“假登科录”四处传播,并呼吁科举必须公正。

他们深知,造成的舆论越大,朝廷才会越重视。

与此同时。

还有举子与山西的举子当街吵起来。

这些举子都是人精,知晓动手的代价太大,故而都是:只动口来不动手。

但他们的吵架声,大半条街都能听得到。

五城兵马司的兵卒见一群举人吵架,也只能劝说,而不敢将他们直接扣押。

因为这些人可能在明年摇身一变,一句话就能让他们这些兵卒入大狱。

……

内阁值房内。

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三大阁臣,看过那份伪造的《万历五年春闱会试登科录》全都黑了脸。

此登科录看似只是个名单,实则将他们三人全都讽了,全都骂了。

这比官员弹劾他们,还令他们恼怒。

张居正与吕调阳当即命他们的儿子居家不出,以防说错了话,或与一些愤青书生吵起来。

尤其是张四维,他几乎笃定自己就是主考官,他打的主意就是让张嗣修与吕兴周的名次靠前一些。

如今出了这样一份假名录,他就难办了。

甚至为了避嫌,可能还要委屈一些山西籍的考生。

……

很快,锦衣卫们出动了。

他们在文庙、国子监附近的集贤街、极乐寺胡同、方家胡同等地方,四处寻找目击证人,并让周围的书生们挨个比对字迹。

当下,寻找伪造名录者的唯一线索就是书信上的字迹。

可惜,忙了一天,对照了数百个举人的字迹,依然是一无所获。

凶手没抓到,然而此事却是彻底闹大了!

都察院的御史们纷纷上奏,称科举乃是朝廷长治久安之基,请求朝廷重视此事,尽快给书生士子们一个交待,不然将会引发民怨。

不但影响年后的会试,使得一些愤青书生以此理由抨击朝廷,还会造成天下读书人与朝廷离心离德,导致吏治败坏,动摇国本。

一些御史甚至称:唐代牛李党争始于科场恩怨,宋代秦桧操控科举令其养子秦熺成为榜眼,都是亡国之兆。

在他们眼里,如果处理不好这件事情,大明就要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