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某州,山川秀丽,峰峦叠翠间绿水潺潺流淌,本该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画面。春日里,暖阳轻柔地洒下,微风拂过,带来泥土与青草混合的芬芳,处处彰显着自然的蓬勃朝气。但此刻,知州李华站在水利工地前,望着眼前的景象,满心都是无奈与沉重,一声叹息不自觉地从他口中溢出,消散在风中。
李华早就对沈逸提出的兴修水利之策深以为然,在他心中,这是造福百姓、利在千秋的大事。南方雨水虽多,可分配不均,旱季时农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兴修水利,既能蓄水防洪,又能灌溉农田,百姓的日子才有盼头。然而,朝廷的指令却如石沉大海,迟迟不来,这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动工兴修水利,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堪称巨大。人力方面,需召集大量青壮劳力,可若没有朝廷调配,仅凭州府自行招募,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因薪酬问题引发不满;物力上,石材、木材、工具等物资的筹备也绝非易事;财力更是关键,如此浩大的工程,没有朝廷的专项资金支持,仅凭州府微薄的库银,无疑是杯水车薪。一旦工程开始却因资金短缺等问题半途而废,那后果不堪设想,不仅百姓的希望落空,自己还可能背负沉重债务,成为百姓的罪人。
“大人,百姓们都眼巴巴地盼着修水利呢,再不动工,今年的庄稼可就又要遭殃了。”主簿匆匆赶来,神色焦急,额头上布满了汗珠。他跟在李华身边多年,深知知州心系百姓,也明白此事的艰难。
李华长叹一声,声音里满是无奈与苦涩:“我又何尝不想早日动工?可没有朝廷的旨意,这万一出了差错,我担不起这责任啊!”他微微摇头,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在官场多年,他深知按规矩办事的重要性,擅自行动若出了问题,等待他的将是严厉的惩处,前程尽毁不说,还可能连累家人。
主簿心有不甘,忍不住劝道:“大人,百姓们都快等不及了,再拖下去,民心恐怕不稳呐。要不,咱们先试着筹备一部分物资,等朝廷旨意一到,就能立刻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