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完了,秀才要被全连孤立
看着新兵都在忙碌。
从旁路过时,陈默示意了下抬煤的众人道:“排长,去参观荣誉室,不是连里统一组织嘛”
“就咱们两个过去”
“这要看连长安排。”梁红杰闻言,他摇摇头:“我来这时间也短,反正当时我是来了半月,彻底熟悉之后,才过去参观。”
“我做不了主,就咱俩去吧,他们后面肯定会安排。”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陈默也不好再问。
荣誉室就在陈默住的那栋楼二楼,从外面看,除了刷白的墙壁,整洁的楼道。
跟其他地方,也没什么区别。
可是等梁红杰打开门锁,推开门的刹那,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进入荣誉室,陈默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因为没来过,更想象不到足足一面墙壁啊,锦旗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覆盖着。
越是临近门口,锦旗的颜色就越是鲜艳,有28军授予的锦旗,有师部和以前的团部授予的荣誉。
一眼望去,种类最多的就是比武,师级比武,军级比武,锦旗连绵不绝。
陈默对这些没有认真看,一支部队具备历史的厚重感。
所凭借的,可不是这些荣誉。
他踱步朝里侧走,越走,锦旗的颜色就越浅,甚至有不少锦旗,报纸,相片,可能是担心岁月的侵蚀,不得不拿玻璃柜给锁起来。
通过这些报纸,陈默看到了以前侦察连的前身,或者说是28军的前身,一直追溯到抗战期间的渤海军区,再到后面的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
陈默在玻璃柜中,还看到了古宁头西侧海滩的照片。
旁边有专门的文字介绍,照片上,一位位先辈在攻打金门中牺牲,照片被保存的还算完好。
相片中有姓名,有编制,侦察连若是追溯到那个时期,属于第一梯队登岛的244团。
是一营三连的番号。
整个一营,当时被命为突击队,一连打下七八个碉堡,拼命在战场上打穿插,二连打下观音亭四个碉堡,三连从后半山以及沙头一线冲锋。
冲向那所谓的“马其诺”防线。
那一战,全连几乎全员覆没,只剩两人,后来重新编成新的连队。
陈默驻足,看着玻璃覆盖的一张张报纸,一幅幅陈旧的图案,仿佛一道道冲锋的身影,在眼前闪过。
那是先辈们义无反顾,冲向战场的身影。
继续往下走。
很多锦旗由于年代久远,已经看不清上面的字迹,但类似“战斗模范连”的字样并不少。
无数的战功通过这些文字,都能感受的特别清晰。
陈默走到荣誉室的最里侧,一封封绝笔信,同样用玻璃压着,安静的躺在木质的桌面上。
岁月能够侵蚀纸张,绝笔信的颜色已然泛黄,但却侵蚀不了军人浓浓的报国心。
大致扫过一眼,陈默心神大为震动,一股股酸意涌上心头。
通红了眼眶。
“如果我们胜利了,你就到后山,登上山顶,若有山风向你吹来,就是我来看你了”
“抛去了舒服的家庭,抛去了年轻人的欢乐,我们都是尚未成熟的孩子,可是,为了祖国,我们什么都知道了,尊严,祖国,和平。”
“妈妈,哥嫂,姐姐:你们好,部队马上要开赴前线了,写下这封信放进大哥给我买的那个提包里,包里有一件衣留给妈穿,裤给二哥,还有一双新发给我的鞋子,鞋里有钱,就给大哥大嫂吧,我当兵的时间短,衣服太少了.”
“请转告我的父亲,儿没有给他丢人,我要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谢谢你能来收拾我的东西,请抽烟。”
“.”
一张张泛黄的纸张,写上模糊的字迹,仅仅扫了几眼,就看得陈默胸口发堵。
一身戎装,擎起祖国初生的太阳。
满腔热血,戍守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就是军人。
陈默没有继续往下看,因为没有勇气,是的,确实没有勇气再继续看了。
他这时候才明白,为啥梁排开了门之后,一直都没有进来,为啥新兵刚过来,不组织参观荣誉室。
二十八军裁撤了,荣誉室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
这不单单是一个连队的荣誉,更是祖国走到今天的见证,其中充满了不易和血泪。
“看完了”
梁红杰看到陈默这么快走出来,他伸着脑袋朝屋里看了一眼,立正,敬礼!
而后默默的将门重新锁上。
两人谁都没有吭声,很显然以前老梁参观过荣誉室后,心情恐怕是一样的沉重。
其实想想,现在的军人已经很幸福了,先辈为后世打下了几十年的和平。
陈默来到部队后,一本证书就能证明他的能力素质,一张奖状就是团结付出的见证。
一面锦旗就是拼搏努力的标志。
可先辈生活的那个时代,谁又能为他们去证明,去见证呢。
能有今天和平的生活,全靠先辈的付出。
老牌的单位,背后享有荣誉的同时,往往也要背负着沉重的使命。
先辈创造的荣誉,我们只能做加法,坚决不能做减法。
可能是初次接触飞车擒敌,身体确实不太能适应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也可能是荣誉室,带给陈默的反应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