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州县困境!宁为七品京官,不作一县之宰
十一月初一。
礼部奉仁圣皇太后、慈圣皇太后诰谕,张贴选后榜文。
小万历最终还是听从了沈念的建议,对此事没有做任何干预。
此榜文一出。
五品以下的官员、民间的士绅商贾、书香门第家庭等有适龄女儿者,皆兴奋不已。
依照祖宗旧制。
天子选后,不会选高阶文武官的女儿,几乎都是从底层选择能识文断字的良家女子。
若女儿被选中。
其家族虽不掌实权,但日后封侯拜爵乃是必然,前程富贵不可限量。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曾经的泥瓦匠、当下的武清伯李伟,生了个好女儿,真正做到了逆天改命。
此外,兴奋的还有皇宫内十三四五岁的宫娥们。
她们身份卑微,定然是做不了皇后的,但只要小万历迎娶了皇后,她们便拥有了被临幸的资格。
后廷宫娥,皆算是皇帝的女人。
若能得君临幸,生了龙种,那人生便是一飞冲天,整个家族甚至整个县乡的命运都会被改写。
很多宫娥已开始贿赂宦官,获取小万历的兴趣爱好,有的甚至开始搔首弄姿,意图得到小万历的提前垂青。
不过李太后管教甚严。
整个乾清宫,非三十岁以上的宫娥不能入,小万历根本没有与三十岁以下宫娥独处的机会。
当下的小万历,虽然已渐显春心萌动之态,但张居正经常以先帝为反例,使得小万历还是非常老实的。
……
与此同时,随着《饬学七十二条》的施行。
大明地方州府的诸多民间书院陆续开门招收学生,讲学之风有所复苏,但对朝廷的讥议之声却减少了许多。
此时,沈念的《国病论》已传遍了整个大明。
就连某些偏僻县城的书摊上都有售卖。
此论虽不能治大明之疾。
但却能使得诸多读书人明白:唯有朝廷新政,方能兴盛天下,造福万民。
沈念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他家乡钱塘县的一些入学孩童,为沾上几分才气,对此文章是倒背如流。
甚至还有人以沈念的文章为基,新设新政学派,讨论强国富民的隆世之策。
曾教过沈念的先生们,各个门前都是桃李满蹊。
从他们嘴里流传出了诸多沈念“自幼聪颖,天资过人”的传奇故事。
多数故事,沈念本人都没有印象。
还有钱塘县卖炊饼的,卖茶叶的,卖笔墨纸砚的,说书的先生、卖唱的歌伎等等,都称与沈念相识,且能讲出一大段与沈念相识的故事。
因为这种“故事”,他们的生意比往常翻了好几番。
沈念的父亲听到后,知晓这些故事都是杜撰,但无伤沈念名声,便没有揭穿。
不知不觉间,沈念已成为了钱塘县最有名的官员,且还有同乡文人将他视为钱塘县新政派领袖。
这些,沈念皆一无所知。
……
十一月初三,常朝之上。
通政司当值官宣读了翰林院与国子监两大衙门共同总结的百家议政后各个衙门官员为新政建言献策、地方州府各个书院端正学风的一系列举措。
朝野上下,俨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就在大家都沉浸在大明正在中兴的喜悦中时,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姜庆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本要奏!”
“三日前,臣曾呈递奏疏言《考成法之安民策》的执行情况,不到四个月,被降职罢黜的通判、推官、县令、县丞等高达一百五十余人,且呈现越来越多之趋势。”
“臣汇禀之后,陛下批阅称:有进士用进士,无进士用举人。然臣以为,此非根治官员不愿做州县官之良策,长此以往,恐怕举人都不够用。”
“多个地方巡抚、总督、布政使都称若严苛依照考成法与安民策执行,州县恐无百姓父母官。”
“有候补官员称‘入县令为畜生道,入判司为饿鬼道’;还有官员称‘州县官俸薪无几,而一应公费皆出其中,甚至借贷以应上官’,更有甚者称‘宁为七品京官,不作一县之宰’……”
“当下,朝堂候补官皆不愿做州县官,有人甚至托病拒绝,安民与考成,难以两兼,臣恳请朝廷能再议良策,解此危局!”
官员们听到姜庆的话语。
有的皱眉深思,有的望向远方,还有的则是强忍着没有笑出声来。
所谓“入县令为畜生道,入判司为饿鬼道’,出自唐代文献《唐语林补遗一》,乃是对州县官的一种调侃。
地方县令直面百姓,负责全县政要,劳心劳力。
不但容易被百姓骂,而且容易被上级官员责罚,如同钻进风箱里面的老鼠,两头受气,故而将其比作畜牲道。
至于判司,即州郡属官。
与县令地位相似,俸禄微薄,极难出头,还要经常为上官背锅,故而被称为“饿鬼道”。
地方州县官,即百姓的父母官。
当下。
他们是大明最难做的官员,故而许多官员调职都拒为州县官。
……
沈念站在下方,听完后,全都明白了。
随着安民策的施行,州县官要在催税的同时,不得罪百姓,确实很难。
考成法要求税收数额,安民策要求以民为本,二者必须兼顾,才能得上等考绩。
但二者完全兼顾,几乎不可能。
目前的实情是:催税不利上官骂,催税过苛百姓骂,得罪二者中的任何一个,仕途都有可能被拦腰截断。
简而言之——
俸禄低,公事多,擢升无期,富贵难求,还易背锅,故而人人皆不爱做州县官。
张居正轻捋胡须,面色严肃。
“有进士用进士,无进士用举人”正是他撰写的票拟。
也是他的无奈之举。
他主张以才为先,资格为次。
一些进士竞趋台阁,争骛清要,视州县为畏途。
他不愿惯着。
便打算从举人里面挑选州县官。
但依照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姜庆所言,地方上的情况比他想象中的要严重许多。
很多人宁愿候补都不做州县官,而很多举人又难堪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