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京城那金碧辉煌、宛如新生太阳般耀眼的皇宫相比,豫王府显得更为内敛和低调。它没有皇宫的奢华与张扬,却有着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沉稳与内敛。
王府的四周,四条宽阔的街道环绕着,街道两旁的商铺琳琅满目,各种奇珍异宝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亭台楼阁、各种建筑都极其繁复厚重,构成了一幅宁静久远的古朴画卷。
走在这些街道上,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喧嚣。这里的人们,或许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传说,而这座豫王府,就是这些故事的见证者。
王府议事厅内,气氛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
抬头望去,厅中高悬着一块巨大的烫金匾额,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仿佛在提醒着众人要秉持公正、明察秋毫。匾额两侧,金龙盘旋于柱,张牙舞爪,栩栩如生,更增添了几分庄重和威严。
在这宽敞的大厅里,各级仆役、婢女、官吏们按照各自的品阶井然有序地站立着。他们身着统一的服饰,或端庄、或肃穆,无一不显示出王府的严谨和秩序。而在廊下,威严的侍从们则如同雕塑一般静静地矗立着,他们身上的银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与周围的环境相互映衬,更显得庄严肃穆。
台阶上,书吏正高声宣读着今日所要商讨的事宜。他的声音清脆而洪亮,在这静谧的大厅里回荡,让人无法忽视。
而在主位之上,李岩正端坐着。
他身着一袭威仪的金色蟒袍,头戴玉冠,气宇轩昂,那狭长的眉眼不怒自威。此刻就见其面容沉稳如山,仿佛任何事情都无法撼动他的心境;那目光深邃如海,似乎能洞悉一切。
然而,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并没有将目光投向下方的一众官员,而是手中拿着一个精致的摆件,若有所思地凝视着,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下首十三位郡首,皆俯首帖耳,大气不敢出地听着书吏宣读今日商讨之事。
张知珣站立于左侧之首,他的身形相较于离家时,明显宽厚了几分,眉眼间也透露出成熟男人的睿智和沉稳。
此时的他,正全神贯注地盯着自己的脚尖,手中的折子早已被他不自觉地捏出了深深的痕迹。
待那低沉的宣读声终于落下,整个厅堂瞬间陷入了一片静默之中,只剩下众人此起彼伏的呼吸声,清晰可闻。
众知府面面相觑,一时间都有些不知所措。
北地的情况实在是让人头疼,不是旱灾就是涝灾,而且还没有规律可循,隔个几年就会来上这么一次。
虽然每次的灾害规模都不算太大,但却总是时不时地冒出来,仿佛是在提醒着世人,北地这块地方并不安宁。
若是放在夏朝之前的几个朝代,遇到这样的情况,朝廷肯定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向上天祈求庇佑。在祭祀过程中,往往会献上一些活物,比如人,这些人大部分是童男童女,又或者贞洁少女。
如果情况改善不了,那么献上的可能就是贵族,再不行那就是皇子、公主。
而一般这种几率会很少,大多到贵族那里就行了。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到了夏朝,新君夏奢岳果断地废除了旧历,将祭祀的对象改为牲畜。
因为他们揭竿而起就是为了家中儿女不被祭祀,故,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了平景国,只不过祭祀的物品变成了五谷和六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