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9年,陈友谅称帝,国号汉,史称陈汉。此时张定边已是陈友谅麾下的第一猛将,他继续忠心耿耿地追随着陈友谅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陈友谅的政权内部人人自危,只要稍有异心,就会被迅速诛杀,整个陈汉军团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然而张定边却丝毫不为所动,始终如一地追随陈友谅,陈友谅也从未怀疑过张定边对自己的忠心。只因二人出生入死多年,早已心连心。
公元1363年,陈友谅的陈汉与朱元璋的明朝在鄱阳湖地区爆发了决定性的大战。
陈友谅兵力强大,前去应战,然而面对朱元璋,陈友谅显然根本不是对手,随着决战开始,陈友谅渐渐处于下风。面对不利的局面,张定边率领战船直接冲向朱元璋的旗舰,想在百万军中直取朱元璋首级。
此时张定边堪称“一身都是胆”,化身《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孤军奋战,却越战越勇,锐不可当,士兵们也被他的勇气所感染,无不尽力。
他的战舰从重围中杀出,一路击败朱元璋各路将领,先后斩杀朱元璋三员大将,硬生生冲出一条血路,一路直奔朱元璋而来。
此时朱元璋眼见张定边的战船一路冲过来,也慌了手脚,连忙命令船只躲避。
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转舵不及,船只竟然搁浅,朱元璋已是束手无策,既无战船前来相救,眼看就要当俘虏。就在张定边距离朱元璋越来越近时,朱元璋麾下名将常遇春突然放出一箭,正中张定边。
张定边被射中后无力指挥战斗,就此退出。此后,朱元璋的水军竟无人阻挡,此举也暂时缓解了陈友谅的压力,让朱元璋无奈放弃追击。此战,张定边算是结结实实当了一回赵子龙,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没有“不得放箭”的规定。
后来朱元璋大发雷霆,其手下名将如徐达、常遇春等人解释,这一战是人力所限,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他没有办法力挽狂澜,但张定边如此战绩足以名垂青史。
随着战局不断发展,陈友谅也是倒霉,在两军混战之时,他居然头部中流矢而死,军中无主帅,纷纷溃逃。面对大势已去,陈友谅兵败被杀,张定边也无力回天。
为了让陈友谅的血脉存续,张定边誓死率军突出重围,夺回陈友谅的遗体,又护送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逃到武昌,自立为帝。朱元璋亲率大军围攻武昌,意图灭掉陈友谅余孽。
面对大军压境,张定边的拜把子兄弟张必先兵败被俘,随着孤立无援,武昌已不可能再守住。
张定边让陈理与朱元璋讲和,保全了陈氏香火之后,朱元璋曾多次征召张定边效力,但都被他拒绝。他用一生坚守了对好友陈友谅的忠诚。
张定边之后去了哪里,已无从考证。据后人传说,随着天下终于一统,张定边放下了多年的杀戮之气,一心皈依佛门,但唯独没有变的是他的侠义心肠。
他自号“沐讲禅师”,在泉南灵源山建林元寺,率领僧侣垦殖禅田,治病救人,造福百姓。
在他晚年的一则轶事中,更能彰显张定边的勇猛无敌。公元1377年,将近60岁的张定边正在西峡山晨练,突然狂风四起。
他忙一抬头,只见一条斑斓猛虎径直扑来。张定边仓皇躲闪之后,猛一拧身,举刀朝老虎的咽喉插去。顷刻间,猛虎鲜血直流,脑浆四溅。
从洪武元年(1368年)起,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张定边在山间潜行修行了数十年。他送走了老对手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最终以99岁的高龄寿终正寝。
当福建当地史料记载他原籍的消息传开时,当地的乡民们纷纷洒泪,好些人更是结伴到寺庙里叩拜,如同失去了亲人一样悲痛。
纵观张定边的一生,从一个贫寒的渔民成长为纵横天下的猛将,最后又归隐佛门,长寿而终,堪称那个时代最传奇的人物之一。
作为元末的第一猛将,他不仅征战南北,替陈友谅打江山几无败绩,还在万军之中差点取了朱元璋的首级,险些逆天改命。
他拿得起放得下,追随陈友谅的忠诚,犹如关羽当年追随刘备一样,为好友弃官舍命,义无反顾,终生不渝。
虽然我们常说“成王败寇”,陈汉的覆灭让他作为失败一方逐渐被人遗忘,但在元末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张定边无疑是值得我们铭记的英雄。
【一口气看完大明王朝最后的忠臣良将历史小知识明朝】
他是大明王朝的忠臣良将,也是拯救大明的最后希望。他生擒高迎祥,大败李自成,一度使得大明转危为安。然而,因为皇帝的瞎折腾,最终他兵败身死,大明也随之灭亡。他就是大明最后一位猛人——孙传庭。
孙传庭,字白谷,山西代州人。史书中的孙传庭堪称颜值与才华并存。
他不仅仪表堂堂,高大威武,而且从小就是学霸,各种考试常常名列前茅,还精通骑射,属于文武双全的类型。公元1619年,26岁的孙传庭第一次进京赶考,就顺利考中进士,名列三甲第41名。
值得一提的是,他名字前一名的是个来自广东的小伙子,名叫袁崇焕。就这样,两位猛人在考场不期而遇,又从这里开始了各自不平凡的人生。
没多久,孙传庭被先后派到河南的永城和商丘当知县。在任上,他扫黑除恶,安抚百姓,干得风生水起。
短短两年内,他就凭借突出的政绩从地方升到中央,一路升任吏部稽勋司郎中,官居正五品。这一年,孙传庭才30出头。在这个年龄就做到五品的吏部官员,他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然而,吏部的新工作没干多久,孙传庭就选择了提前退休。
当时,魏忠贤把持朝政,阉党势力如日中天,这也导致想要在当时的大明官场混,不给魏公公舔脚,官就没法做下去。于是,大明官场一度刮起了认阉为父为业的风气。曾任礼部尚书的顾秉谦,算是最无耻不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