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大院里,几乎所有村民都到场了。
有人主张就地重新掩埋,认为先人入土为安,不该打扰;也有人提议迁移到村里的公墓地,集中安葬;还有极个别人甚至提出简单火化处理,以便尽快开发土地。
这时,村里年纪最大的王老爷子站了起来。
他已经八十多岁,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
“各位乡亲,老朽有句话要说。”
王老爷子的声音虽然苍老,但字字清晰,“咱们村祖祖辈辈都讲究入土为安,祖先的骸骨岂能随意处置?我提议,按照传统习俗,请道士做法事,然后把棺材迁到村东的山上,那里地势高,风水好,是安葬先人的好地方。”
王老爷子的提议得到了不少老人的附和,但也有人担忧:“那片山地不是已经规划做其他用途了吗?再说,请道士做法事,那不是封建迷信吗?现在可是新时代了!”
场面一时陷入僵局。周国宏看出了问题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处理几口老棺材的问题,更涉及到村民信仰与发展需求的矛盾。
“各位乡亲,”
周国宏站起来说,“这事确实需要慎重处理。一方面,我们要尊重传统,尊重先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村集体的发展需要。我有个折中的建议:我们在村东的小山腰上,规划一片公墓地,专门用于安置这些老棺材。同时,我们邀请周边有经验的老人来主持一个简单但庄重的迁葬仪式,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敬意。这样既尊重了传统,又不耽误发展,大家看行吗?”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即使是最坚持传统的老人,也被周国宏尊重传统的态度所打动;而那些更关注发展的年轻人,也接受了这种折中的方案。
方案确定后,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实施。
周国宏亲自筹划,组织了一个“迁葬工作小组”,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精干的青壮年组成。
在村东的小山腰上,工作小组选了一块背风向阳的地方,规划成了公墓地。
考虑到未来可能还会发现其他老坟,他们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迁葬那天,全村人都来参加了仪式。
按照当地传统,村民们穿着整洁的衣服,手持香火,列队跟随灵车前往新的安葬地。
老人们念着古老的祷词,年轻人则抬着用新木料重新制作的棺椁。
“愿先人安息,福佑后人。”
王老爷子领着大家行了最后的祭拜礼,整个仪式才算圆满结束。
这次事件的妥善处理,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尤其是老一辈人,更是对周国宏表示了感谢:“周总不愧是读过书的人,懂得尊重传统,又不耽误发展,难得啊!”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就在所有人以为风波已经平息的时候,一个意外的访客来到了村里:一个自称是埋葬在那几口棺材中某位先人后代的中年男子。
“我叫钱大福,是从江南过来的。”
这个男子说,“最近我在研究家谱,发现我的一位先祖当年曾在这一带定居过。听说这里挖出了老棺材,我特意过来看看,没想到真的是我先祖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