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周国宏的劝说,马得福勉强同意由周国宏去了解情况。
他暂时安顿老人住在自己家里,两父子开始了尴尬的相处。
周国宏通过关系,联系到了马得福老家的乡干部。
令人惊讶的是,对方一听说马家兴的名字,立刻表示那件事早就过去了,当年那个被打的干部因为其他问题早就被开除了,没人会追究马家兴的责任。
“这么说,马大叔可以安全回去了?”
周国宏欣喜地问。
“当然可以,”
电话那头的乡干部说,“不但可以回来,我们还希望他能回来。马老头一个人在家,身体越来越差,我们乡里的人也很担心。”
得到确切消息后,周国宏立即告诉了马得福和老人。
马得福听了,如释重负,但又产生了新的忧虑。
“周总,我在这住了二十多年,已经把这里当成家了。现在突然要回去,我……我有些不知所措。”
周国宏理解马得福的感受:“马大叔,回不回去是你自己的选择。不过,我觉得你爹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确实不方便。要不这样,你先回去看看,待一段时间,如果觉得合适就留下,如果不习惯,随时可以回来。咱们村永远欢迎你。”
经过几天的思考,马得福终于下定决心,准备和父亲一起回老家。
临行前,全村人都来为他送行。二十多年的相处,马得福早已成为村里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马大叔,有空常回来看看啊!”
“是啊,你那手艺没人比得上,以后村里办喜事还得请你回来掌勺呢!”
马得福眼眶湿润,一一和乡亲们握手道别:“谢谢大家这么多年的照顾,我不会忘记的。等安顿好了,一定回来看望大家。”
看着马得福和老人坐上前往车站的拖拉机,周国宏心中百感交集。
这个看似简单的家庭团聚,在那个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年代,有多少家庭像马家一样,因为各种原因而分离,又有多少人像马长生一样,不惜千辛万苦去寻找失散的亲人?
这件事也让周国宏更加珍视亲情。
虽然他工作繁忙,但从那以后,他更加注重回家看望父母,也鼓励村民们多关心自己的家人。
几个月后,村里收到了马得福的来信。
信中说他已经在老家安顿下来,还娶了个寡妇,照顾老父亲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家。
他在信中特别感谢周国宏的帮助,说如果没有周国宏,他可能一辈子都活在恐惧中,无法与父亲相认。
读完信,周国宏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马得福的故事很快在村里传开,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人们从中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和,也更加珍视自己的家庭关系。
周国宏借此机会,在村里发起了一个“寻亲助团圆”的活动,帮助那些因各种原因与家人失散的村民寻找亲人。